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京津绿屏
——我市积极打造京津冀绿色屏障建设承德模式
本网记者 马思稳 通讯员 娄超
塞罕坝机械林场鸟瞰图。 本网记者 王海琦 摄
清晨的阳光笼罩着承德县八家乡的群山,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而上,两旁新栽植的油松、侧柏在晨露中舒展枝条。山坡上,承德县林草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作业设计。曾经的荒山秃岭,即将重新披上绿装。
“以前这里都是光秃秃的山,一到春天就刮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八家乡于杖子村村民一边干活一边感慨道:“现在好了,树多了,风沙少了,空气也新鲜了,村里人都说这是‘绿色银行’,以后还能靠卖果子挣钱呢!”
我市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西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肩负着“两区”建设重大政治责任。为此,我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之以恒弘扬塞罕坝精神,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增进民生福祉,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我市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目前,已新增绿化提升村80个,新建省级森林乡村22个,巩固提升乡村自然生态和绿化成果,打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村庄四季景观。
站在滦平县金山岭长城远眺,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宛如一条绿色巨龙,守护着京津大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美化,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我市徐徐展开。
“去年以来,我市完成营造林198.7万亩,修复退化草地26.77万亩。”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三北”工程区是全市沙化土地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区域这一核心,我市采取“大兵团”作战方式,一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209.9万亩,打造百亩以上精品示范工程276处。
在试点示范项目高质量推进方面,围场获批全省唯一的光伏治沙试点县,丰宁、围场两县圆满完成国土绿化试点示范任务20.09万亩,13家国有林场推进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10.6万亩,御道口草场打造国家国有草场试点面积3万亩,一幅以点带面,立体推进森林、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生动场景逐步绘就……
除了一铲一坑将树苗种入土壤里的传统植树方式外,近年来“云植树”的新方式悄然兴起,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市民有了更多的选择。
“去年,我在‘云端’认养了一棵油松,为家乡生态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市民李敏兴奋地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植树证书。近年来,我市创新推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市民只需登录“承德义务植树”网络平台,即可参与线上植树、认养树木、捐资尽责等活动,足不出户就能履行植树义务。据了解,去年全市191.5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折合植树757.9万株,尽责率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94.7%,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市新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38个,总数达到41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发布年度尽责活动125个,居全省第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的推广,有效解决了传统义务植树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问题,激发了市民参与热情,提高了义务植树尽责率。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也实现了义务植树活动的规范化、便捷化和常态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