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政策,哪来新家园?”——“看老乡·问小康”“环京津贫困带”脱贫户那些事系列报道之七
来源:承德市农业农村局2020-12-28 11:05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武海波杨帆  

“请问您家是从冰河营子村搬过来的吗?”

“没错,你们有啥事?”

记者敲开门,正赶上屋里穿着毛领羽绒大衣的女主人要出去。

说明来意,女主人热情地把记者让进客厅。

12月19日,坝上雪原,呵气成冰。记者来到张家口市沽源县九连城镇“康居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这个小区集中了九连城镇易地扶贫搬迁后的3163户6708人,其中,来自冰河营子村的共有254户534人,这位女主人的家正是其中一户。

这是一套二室一厅的居室,房内温暖整洁,装修简约大方,客厅墙上的醒目位置张贴着“帮扶公示牌”,上面的信息显示,这家是“一般脱贫户”,男主人的名字为“罗存兵”,女主人的名字为“杨永梅”。

“愿意住楼房吗?”

“那咋不愿意,比原来强太多了!”

提起过往,杨永梅打开了“话匣子”。她今年50岁,22岁时嫁到冰河营子村,当时的家是三间“砖包坯”房,低矮破旧,四面漏风,“冬天死冷死冷的!取暖主要靠烧炕,用砖砌了个炉子,却常常买不起煤,只得烧劈柴,那罪受的……”

杨永梅说,住房条件暂且不说,关键是离中心镇远,10公里的距离,头疼脑热去镇上看个病都费劲。冰河营子村没什么产业,她的丈夫不得不去外面打零工。“家里四口人,光靠种地哪行?可外面也没啥挣钱的道儿。”

2013年,杨永梅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机来自2016年。那一年,杨永梅和丈夫罗存兵听说,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自己所在的村子要搬迁到九连城镇。

最初,杨永梅和丈夫罗存兵担心搬不起,“可没想到,我们家不仅用平房换了楼房,还赚了4000元!”

“这是咋回事?” 

杨永梅给记者算起了账:家里4口人,每人易地扶贫搬迁补助7000元,这是2.8万元;三间“砖包坯”房,每间作价1万元,这是3万元;另外,宅基地作价3万元,给付执行费、搬迁费分别为1万元、5000元。“通算下来,政府给我家10.3万元,抵顶楼房的价款后,还赚了4000元!”

于是,2019年11月,杨永梅一家高高兴兴地住进了这套面积超过77平方米的新楼房。新房子都是装修好的,拎包入住,“我们用那4000元,又添了点钱,做了一个电视墙,包了包墙护角,又装饰了一下。”

“住上楼房是好事,可收入能不能有保障?”

“哎呀!政府都替我们想到了!”

说起收入来,一条条、一款款,她都记得清:

家里共有24亩地,易地扶贫搬迁后,土地流转给政府引进的农业公司,每亩地的年流转费为300元,一年收入7200元;村里给她安排了在蔬菜种植基地浇地的活,每天工钱100元,一年能干四五个月,又多了近1.5万元的收入;村里还给她安排了社区保洁员的公益岗,每月又是45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5400元。这样算下来,仅这几项,每年收入就超过2.7万元,已经让她家“妥妥脱贫”。

“搬到镇上,我家男人打工也方便了,活也好找了,他挣多少钱就不说了吧,反正要比我多得多……”杨永梅笑着说,“现在,我们不光住了楼房,挣钱也多了,心情都跟着好了!”

可不,记者看到她家的阳台上摆放着十几盆花,君子兰、蝴蝶兰、蟹爪兰……开得花团锦簇、生机盎然。

“原来住平房哪能养花呀!冻都冻死了。再说,人都养不好,哪有养花的心情!”杨永梅说,“真得感谢党!没有好政策,哪来新家园?”

记者手记:

2015年年底以来,中国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开了一场改变近千万人命运的“大迁徙”。

杨永梅家,就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户之一。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2016年以来,沽源县紧扣“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迁贫困人口和总人口均位居全省前列。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的背后,是国家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

难怪杨永梅由衷地说:“没有好政策,哪来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