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贵易“心”——“看老乡·问小康”“环京津贫困带”脱贫户那些事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承德市农业农村局2020-12-28 11:04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刘春雨  

从丰宁县城出发,不一会儿,记者被半山腰上一片崭新的楼房吸引:红顶白墙,沐浴在冬日暖阳之下,温馨明丽。

“码放好,这批货还是北京的。”

“嗨,当天打来回。你放心吧,这条道,闭着眼睛跑!”

12月19日,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才家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内的一栋小楼前,几名工人正在装货。记者循声而去。

一名身穿白色工服的中年女子正在和司机交谈着。她的身后,“扶贫车间”贵友服装厂的牌子明晃晃。

“走,先去看看我的新家,就在马路对面!”听闻记者来意,中年女子眼眉弯弯,快言快语,“125平方米只花了1.5万元,我就住进了新楼房!”

站在6楼客厅明亮的落地窗前,不远处的脱贫产业项目区尽收眼底,百余座日光温室气势恢宏。

客厅墙上,一张“帮扶公示牌”明明白白:张友华,52岁,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张友华说,她的老家——窟窿山乡冒哈气村梁底下自然村,“藏”在大山里。当年有几大“难”:

住房难——三间土坯房,黄泥巴,石头墙,中间是炉灶,两边是火炕。常年烧火,顶棚乌黑油亮,“老房子不比我的岁数小”;

吃水难——没有自来水,全村只有一口水井供村民日常取用;

如厕难——村里只有1个公厕,离家800米。冬天只能用小盆在屋里“解决”。

一家五口,婆婆身体不好,常年需要人伺候,丈夫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还得抚养两个孩子。全家不到8亩山坡地,种些玉米和谷子,一年下来“将够口粮”。

苦日子望不到头。

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难,难,难!

“要是让孩子们也窝在穷山沟沟里,我不答应!”张友华急红了眼。

树挪死,人挪活,必须得搬!

2017年,冒哈气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新房子是楼房,水、电、气、网齐全,就在丰宁县城,周边还有学校、公园、医院……”张友华在电话里跟丈夫描绘新家园。

“搬!”

根据丰宁易地扶贫搬迁方案,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只需自筹3000元,每人可建设25平方米住房。

2019年9月,张友华一家告别土坯房,住进新楼房。

搬出来了,靠啥生活?弓着腰和土坷垃打了半辈子交道,如今要到城里生活,“心虚啊”。

“政府扶持咱,不是扶养咱。搬进新楼房,咱的脑瓜筋儿不能再念老黄历。得变!”

到产业园区学技术、听网课,就业群里“选”工作……搬了新家立新业,夫妻俩心气儿十足。2019年,正式扔掉了“穷帽子”。

坐在淡蓝色的沙发上,张友华掰着指头和记者算家里的“幸福账”:

“通过社区牵线搭桥,我们夫妻俩实现了就业。我在服装厂,我那口子在蔬菜大棚,一个月收入将近7000元;婆婆享受大病医保,今年一年,6万元的住院费就花了不到500元;女儿在实验中学读高中,享受‘两免一补’……”

“卫生室就在楼下,公交车直接开进小区”,婆婆大嗓门“抢”过儿媳妇的话茬,“对了,爱心超市还可以做好事换礼品呢!”

“想法不改变,到哪都受穷,如今咱们住新房,坐新车,制‘新装’,双手创造新生活!”

夕阳余晖下,婆媳俩笑得比蜜甜。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在脱贫攻坚战中,承德丰宁着眼整村搬迁、集中安置,探索出在县城设立集中安置区、脱贫产业项目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迁出区建设土地复垦区和土地流转区这一“五区同建”闭合式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模式,让百姓生计有着落,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被确立为全国典型并推广。

易“地”贵易“心”。令人欣喜的是,张友华们不仅易“地”,搬出大山,还易“心”,转变了观念。